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超过1000万件民国文物贩子卢芹斋罪莫大焉

  2024-06-09 古玩字画

商品介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藏品中,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全球47个国家200多家博物馆,有超过16.4万件来自中国的文物(不包括海外私人收藏);而根据中国文物学会的统计,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数量已超过1000万件,这让所有国人都感叹不已!那么这么多的文物是如何流向海外的呢?看完这篇文章,大家心中都会有答案。

  1880年,在浙江湖州南浔一个名叫卢家兜的小村庄里,诞生了一个男孩,父亲给他取名卢焕文。在那段乱世里,卢家世代以务农、种桑麻为生,生活贫困。不幸的是,卢父后来沦为赌徒、吸毒成瘾,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深渊。经过几年的挣扎,卢母没办法承受生活的压力,自杀了。此后不久,卢父也因身体透支而去世;10岁的卢焕文成了孤儿。在族人的帮助下,他被收养给了五代亲戚的远方叔叔,但生活依然艰难,年轻的卢焕文已经尝到了生活的艰辛。

  15岁时,卢焕文进入邻村南浔,在张家当仆人。由于他勤快、机智、嘴甜,成为了张家二少爷的贴身仆人。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照顾二少爷的起居。而这个张家的二少爷就是张静江,一个民国时期的大人物,日后蒸蒸日上。

  南浔张氏家族在当地颇有名气,是四象之一;所谓“象”,是当时湖州南浔民间对富贵人家的一个形象的说法:资产白银千万两以上的,称为“象”;资产达千万两以上的,称为“象”;资产超过千万两的,称为“象”。一万两以上、一千万以下的,称为“牛”;拥有一百万两以上、五百万两以下的,称为“狗”;拥有一百万两以上、五百万两以下的,称为“狗”。张家作为当地四象之一,实力当然很强。

  张家二少爷,虽然出身于富商之家,却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温文尔雅,安静,欺软怕硬,而是从小就喜欢打抱不平。小时候,他侠气十足,仗义执言,被大人称为“小侠”。在一次火灾救援中,二少爷被严重烧伤,髋骨骨折,股骨骨折,导致终身残疾,行走跛行;有人说这是小儿麻痹症引起的。

  从小就有一颗侠义之心、想有所作为的张二爷,显然不是一个普通人。虽然他有残疾,但这丝毫不妨碍他未来的成长。可以说,他后来影响了当时中国的历史走向。

  卢焕文,能做张二爷的仆人和侍从,聪明好学。再加上他在豪门张家耳闻目睹,日夜养育。当然,他进步很快,也赢得了少爷的赏识。

  张静江成年后,父亲花了10万捐给他一个清朝二品候补的空缺职位,希望让他进入官场,却没想到二少爷接受了新文化,将成为一个进步的、思想激进的年轻人,想要推翻腐朽没落的大清帝国;父亲见他姿势不对,急了,打算找个借口,花点钱送他出国避风头。

  1902年,钦差大臣孙宝琪奉命出使法国,缺少精明能干的商务参赞。张家通过关系向他推荐了有志青年张静江。孙宝琪很欣赏,于是张静江就去了法国。

  师父出国了,听话随和的卢焕文自然也跟着他。从此,他的人生翻开了新的篇章,但这却是一段非常不光彩的人生,甚至能够说是罪恶的一生。

  张静江到了巴黎后,作为一名商务参赞,闲来无事,空闲时间也很多,于是在闲暇之余,他和妹夫姚树来开了一个企业,专门从事中国货,名“通云”;凭借商业天赋和家庭实力,张静江很快在巴黎站稳了脚跟。当时中国的特产,丝绸、茶叶、地毯、瓷器、古玩、漆器、字画等,在张静江的身边一应俱全。人类卢焕文被安排到此公司工作。

  卢焕文对丝绸、茶叶等生活用品有点擅长,但以前从未接触过古董。他只是在南浔张家打工的时候,才看到这些值钱的小玩意随处摆放。不过,卢焕文的悟性很高,有商业头脑,做事也很努力。卢勤斋凭着自己的才华和勤奋,从古董店学徒做起,刻苦学习各种业务,并精通英语和法语。很快,他就被老板任命为经理。

  1905年8月,在一艘开往法国的游轮甲板上,孙中山俯瞰海天一色,思考着中国革命该何去何从。恰巧张静江也一瘸一拐地出去喘气,于是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革命遭遇发生了。

  因为张静江非常敬佩孙中山推翻清朝的革命行动,所以他一直追随孙中山的行动。见到他就问:“孙军不是搞革命的吗?中国。我这几年在法国做生意,收到了几万的资金。我真的很想成为你的帮助。如果您需要,请随时给我打电话,我会尽力回复……”;他还同意孙中山的汇款代码:A、B、C、D、E代表分别为1、2、3、4、5万元。

  当时,孙中山和张静江意外见面,他们都不相信他们说的话。分手时,张静江给孙中山留下了一封信,请他到美国后去他在纽约第五街566号开的快递公司,获得革命活动经费3万元;孙中山将信将疑,到达美国后,将信交给黄兴,请他处理。这一举动让孙中山大吃一惊,觉得自身遇到了革命“奇人”。

  从此,每当革命经费紧缺时,孙中山就想起张静江的汇款协议,张每次都能按时把钱汇过来。甚至有一段时间,反清起义因缺乏资金而无法举行。张静江卖掉了他在巴黎快运公司经营的一家茶店来资助起义。因此,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同盟会成立以来,一直有对外筹集资金的行为。当时,出资最勇敢、有名的张静江,倒了六万至七万。”从他在巴黎的店里拿出来的人民币,用来补贴工资。”

  孙中山很谢谢张静江支持革命,请胡汉民回信表达谢意。张静江立即回答:“我坚信你一定能进行革命,所以我愿意尽我最大的努力帮助你完成这个伟大的事业。因为你和我是同志,所以我们彼此都有默契。”其他的,没有必要报道事实;进展中有弊端,如果能努力并取得进展,那比写长信要好。这表明张静江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充满爱国热情。

  1908年,张静江接受邀请,毅然离开法国生意,回国辅佐孙中山,支持蒋介石。因此,孙中山后来称他为“革命圣人”,蒋介石尊他为“革命导师”。

  张静江回国前询问卢焕文是否留下。经过多年的市场摸爬滚打,卢焕文慢慢的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商人。他对政治不感兴趣,所以最终选择留在法国继续靠古董赚钱。

  当卢焕文提出单干时,张静江二话不说就在供给、资金、人脉等方面给予了他全力支持;于是,28岁的卢焕文在巴黎塔布街成立了自己的“来源公司”。专门从事文物贸易;店名叫“来远”,寓意货来自远方。运输公司由姚树来继续。

  终于自己当老板了,又从事古董生意了。卢焕文希望有一个新的开始。首先,他改名为卢勤斋(英文C.T.LOO);“勤斋”二字是有其渊源的。南宋史学家郑樵有一首诗,叫《送芹斋》:谁能与赤松同行,万年清风不离。###,晚年一定要到晚年的尽头。袁良的花园在哪里,向萍幽幽何时出嫁。湖州不开车去深思,但挂起而面对皇冠,你就会自由。

  作为湖州人,卢焕文也许没多少文化,但他可能是受到了这首诗的启发,所以附庸风雅地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鲁勤斋”。

  当时的中国正值大清帝国崩溃的时期。许多皇室贵族和八旗子弟失去了经济来源,纷纷变卖祖先留下的或从皇宫偷来的古董。此外,盗墓现象也十分猖獗。珍稀文物纷纷上市,古玩市场异常繁荣。上海城隍庙附近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古玩市场。北京琉璃厂、天津、香港的古玩交易也相当繁荣。

  当时的欧洲,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繁荣时期。东方热成为一种时尚,欣赏中国古董成为地位和教育的象征。然而,以龚古尔兄弟为代表的法国收藏中国古董的人,却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国工匠特别按照外国人口味加工而成的华而不实的“古董”上,而不懂得如何欣赏古代玉器、石像、陶器。深受中国人喜爱的雕像。等等,但善于市场操作的陆勤斋却向他们展现了一幅真实的“中国古董画卷”。

  卢勤斋让欧美收藏家学会欣赏中国墓葬文物——墓葬雕刻、青铜器、古代陪葬玉器、陶俑、佛像等。从某一种意义上说,卢勤斋是让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启蒙者古董。他凭借精湛的文物专业相关知识和天才的商业眼光逐渐征服了欧美收藏家。他所处理的许多古董都由死变活,由冷变热。陆勤斋在古玩店的地位能够说是呼风唤雨,言出必行。所以每次鲁勤斋有货从中国运来的时候,收藏家都会过来抢先一睹,抢购自己心仪的古董。

  1911年,上海人陆勤斋、吴启周、北京人朱绪斋、苗锡华共同投资成立了陆屋公司。有分号。

  1910-1914年间,卢勤斋每年数次从法国出发,经沙俄回国,了解国内最新市场。他在北京和上海分公司的合伙人负责古董的鉴定和收购。资金主要由卢勤斋提供。另外,国内分公司将图片或照片发送给卢勤斋,由他决定文物的购买和去向。此外,鲁勤斋还将向国内分公司反馈畅销或盈利文物的相关信息,以便其进一步关注和整理相关货源。由于陆吾资金雄厚,出价高,才允许挑选采购国内高品质的产品。就这样,一批又一批的古董源源不断地被送往法国的莱源公司,然后销往欧美各地。

  1913年、1914年,北洋政府虽然先后颁布了《古物保护法》和《古物出口管制令》,但这些规定对于“登天”的卢先生来说就像是一张废纸,做该做的事,赚该赚的钱。在商业对手难以大展拳脚的时候,文物古玩的出口基本上就成了他和姚树来等人的专属生意。凭借鉴定中国文物的能力,卢勤斋成功低价收购了许多古代稀世珍品,并将其销往欧洲市场,赚得盆满钵满。一个浙江湖州农村的穷小子,慢慢的变成为享有盛誉的中国古董鉴赏家和巴黎上流社会的名人。

  1914年夏天,卢勤斋再次像往常一样登上从莫斯科开往中国的火车。令他惊讶的是,这次旅行把他的古董生意从巴黎带到了美国纽约。

  当年8月1日,德国对俄罗斯宣战,战火烧到了俄罗斯,铁路运输中断。十八天后,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宣布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对于身在中国的卢勤斋来说,返回巴黎唯一可行的办法是乘船绕道美国,然后返回欧洲。

  在上海期间,他得知老朋友、张静江的妹夫、通源公司总经理姚树来要乘船去纽约,于是他决定一起去。

  在从加拿大多伦多乘火车前往纽约的途中,陆勤斋第一次见到了来自底特律的退休商人弗里尔。弗里尔也是一名古董商,曾多次来华收藏古董、字画。他和姚树来是商界的老朋友,而卢勤斋在上海的眼线年的接触,所以卢勤斋和弗利尔这次的会面,是为了进一步深化双方互利共赢的合作。

  当时美国经济蒸蒸日上,到处都有人迷恋中国古董。与经济放缓、战争阴影笼罩的欧洲相比,纽约堪称古董生意的天堂。陆勤斋意识到,战争已经将艺术中心从巴黎和伦敦转移到了纽约。

  1915年3月,卢勤斋在纽约开设“来源公司”。弗利尔成为其重要客户。此后的14年,是卢勤斋等人贩卖中国古董最猖獗的时期。

  1915年,为了庆祝巴拿马运河的开通,美国政府在旧金山举办了为期数月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一战期间,博览会还吸引了包括中国在内的31个国家参展。卢勤斋和姚树来借此机会将大量文物纳入展品,并带到美国出售。从此,美国古董市场彻底开放。

  据刘林生(1894-1980)在其著作中对当时上海古玩业的回顾:五十年来,申江古玩业一共有三个人掌管。一位是关福初,代表涞源公司。一位是文渊斋的主人李文清先生。一位是博源斋的主人尤小溪先生。海外最争霸的当属来远公司和快递公司。1915年至1929年是全盛时期。“

  也就是说,对于中国古董商来说,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到1929年美国大萧条爆发,是文物主要销往海外市场的黄金14年。美国。

  这一时期,中国名义上的中央政府是北洋政府,但各地军阀连年征战,盗取私人资产,当然也有挖古墓、卖古董的。最著名的是孙殿英的《清东陵》,讲的是盗宝的故事。

  刘说的通源公司和来源公司,就是站在张静江身后的。14年来,在张静江等人的支持下,以蒋介石为首的官僚集团逐渐全面掌握政权14年。由于做出的巨大贡献,张静江成为当时孙、蒋最依赖的人,职位高,权力大。这为陆勤斋和姚树来的各项业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即使在1930年6月,国民政府也颁布了《古物保存法》和次年的《古物保存法细则》。陆勤斋的所作所为显然违反了上述法律和法规,但他依然毫不畏惧,古董生意越做越大。

  鲁钦斋的鲁吴公司当年财大气粗,进货价格总是比别人高出10%。大多数古董商无法与他们竞争。陆吾公司收购的古董都是精品,青铜器、古玉器、瓷器、字画,只要是好东西,都会收。虽然一开始海外没有买家购买古玉,但卢勤斋还是接受了。后来,他说服一些欧美收藏家专攻中国古代玉器。上海的吴启周和北京的朱绪斋都为陆勤斋采购和储存货物。市场上真正值钱的古董,动辄上万银元。古董收集完毕后,全部集中在上海,由吴启周送往巴黎或纽约。可以说,鲁屋公司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古董出口公司。

  卢勤斋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文物贩子。他将邀请知名学者对文物进行研究。结果增加了该项目的价值和受欢迎程度。他还经常举办展览、出版收藏图录等推广活动,扩大中国艺术品的影响力;他的客人有银行家、军火商、石油商、房地产商等等。

  卢勤斋与小洛克菲勒、弗里尔、戈登、摩根大通等顶级收藏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同时,他也曾游历过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吉美博物馆等著名博物馆。美国收藏家胃口巨大,只要是老东西,都愿意出高价,也愿意与古董商保持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所以卢勤斋在美国赚了更多的钱和知名度。状态。他位于纽约麦迪逊街和第57街拐角处的商店很快成为美国最大的古董店。

  当时生意兴隆,收入丰厚。据说,北京分行的小股东朱虚斋每年能拿到十万多银元,相当于琉璃厂一家古玩店一年的营业额。

  1926年,朱绪斋、苗锡华退出芦屋公司。鲁勤斋进行重组,与愚公古玩公司叶树忠、学庚斋张学庚、富源斋戴福宝、山虎林古后勤部洪玉林等“钻石四人”合作,开发了鲁五斋。公司成为20世纪最早、最成熟的公司。经营时间最长、销售文物时间最多的跨国公司。

  如鱼得水的陆勤已达到了事业的巅峰。在浪漫的巴黎,谈吐不凡、相貌英俊、热血沸腾的陆勤斋怎会是没有女人。

  卢勤斋在法国的原创文物店,旁边是一家帽子店,店主是一个风骚的,名叫奥尔加,这一个女人不简单。

  奥尔加出身贫困,父亲是波兰人,母亲是意大利人。她很小的时候就跟随母亲在巴黎一个上层人物的家里当仆人当保姆。奥尔加成年后,被主人引诱,在她19岁时生下了私生女玛丽·罗斯(1895-1971)。

  因为生了这一个孩子,男主为了“补偿”她,在巴黎玛德琳广场为她开了一家帽子店,还不时给她补贴。她出身贫寒,没有反抗,没有拒绝。身份接受男主每月的“礼物”,充当舒服的老板娘。

  也不知道谁先勾引谁,反正相邻两家店的店主来来去去,就结婚了。虽然女男大了6岁,是别人的情妇,还有一个私生女,但这根本不影响他。两人之间奇异的恋情,爱得死去活来。

  当时,陆勤斋的生意刚刚起步,收入也不是很丰厚,无法养活奥尔加母女,而奥尔加也离不开前任男主的经济支持。而且奥尔加的旧情人还是有能力的,不敢公然得罪她,否则她可能连巴黎都待不下去了。

  为了让两人能够长久地在一起,奥尔加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鲁勤斋娶了奥尔加的女儿,这样两家就成为了一家人,可以公平地在一起了。。陆勤斋这边,倒是没有过大的反应。他从来就没见过旧时代封建社会的男人。想要偷偷享受这种“万民之福”,已经来不及了。

  15岁的玛丽·罗斯不谙世事。她从小就因为私生女的身份而感到自卑。起初,她并不知道母亲和陆勤斋的关系,还认为自身找到了好归宿。

  1910年12月29日,30岁的卢勤斋与15岁的法国姑娘玛丽·罗斯尼结婚。

  奥尔加这样做,真是一石三鸟啊。旧情人对她蒙在鼓里,仍然支持她经营帽子店;她与陆勤斋的恋情还在继续,有了女儿的掩护,两人的见面更加频繁。为了方便;她也有资格参加陆勤斋的店,并以“监护人”的身份代她署名,负责保管柜的密码和钥匙。卢家真正的女主人是奥尔加。

  婚后,罗丝成为一名尽职的家庭主妇,并为陆勤斋生下了四个女儿。陆勤斋的四个混血儿,个个都是天生丽质,美丽动人。但因没有儿子,陆勤斋一直声称自己不存在孩子。他从来就没教过女儿们中文,更没有给她们讲过中国的故事。也因此,他的四个女儿直到去世,也从未想过与父亲老家湖州的陆家有联系。

  与陆勤斋结婚10年后,玛丽得知了真相。她很生气,扬言要起诉妈妈,曝光她这么多年的丑陋面具。母亲更是无情。她警告说,如果玛丽敢这样做,她就会死,她的四个女儿也不会得到照顾。

  可怜的玛丽伤心欲绝,她清楚自己一无所有。因为即使生了四个女儿,她的丈夫也根本不想见到她,也从来就没把她的女儿当作自己的后代来抚养,更加不用说把家业传给她们了,所以她只能忍气吞声,继续做下去。留在这个“畸形”的地方。家庭。三人就这样生活了几十年,也因此,玛丽后来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坎坷不平。

  风流倜傥的陆勤斋不仅与奥尔加母女纠缠不清,在纽约时还经常与中国女子艾琳娜约会,可惜没能生下儿子。

  1920年,发家致富的卢勤斋在40岁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在巴黎建造一座完全中国风格的建筑,用来展示和销售来自中国的珍品。

  于是,陆勤斋买下了一座位于蒙索公园附近小广场拐角处的豪宅,那里是富人聚集的巴黎第8区。原宅邸建于拿破仑三世时期。著名的凯旋门仅一公里之遥,当然物价也高,可见当时鲁勤斋的经济实力。

  这座宅邸原本有4座塔楼,陆勤斋打算将这4座塔楼改造成4个房间,供自己的4个女儿居住,同时决定将剩余的空间改造成自己的古董陈列室。

  但这个想法在市政规划很严格的巴黎几乎是不可能的。巴黎的建筑都有统一的风格。每栋房屋的高度、设计风格、材料都一定要经过严格的审批,并且必须与周围的建筑整体协调。

  卢勤斋提出的第一个重建方案没获得批准。几年后,他在法国建筑师布洛赫的帮助下再次申请。不知道他用了什么神通,但巴黎市政府终究是批准了他的计划。重建工程于1926年动工,仅用了2年时间,就将原来的3层宅邸改造成一栋5层的中式红楼,作为“芦屋古玩公司”的办公和展览厅。风格,最上面一层是印度风格。这应该是巴黎最正宗的中式建筑了!被巴黎人称为“中国塔”,门口挂着鲁屋古董公司的招牌。

  这座宏伟的建筑充满了东方神秘的色调。建筑内藏有许多来自中国的文物。卢勤斋在这座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筑中展示和销售他的绝世藏品。世界各地的收藏家来到红楼购买古董。虽然没能去中国旅行,但他已经在陆勤斋的古玩店里领略了中国艺术的魅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卢勤斋避难美国,这座备受瞩目的红色建筑被迫被置于吉美博物馆的保护之下,免得里面的古董被战火一扫而光。侵略者。但陆勤斋也为此付出了代价。他将部分藏品捐赠给吉美博物馆,以感谢其对红楼的保护。事实上,为了扩大关系、结交达官贵人,卢勤斋前后很长一段时间向欧美多家博物馆和达官贵人捐赠了许多文物。

  卢勤斋原本希望四个女儿都嫁给中国人,以延续卢氏血统,但事与愿违,最后四个女儿都嫁给了法国人。所以他只能希望女婿能够继承生意,或者至少可以帮助他。

  有一次,小女儿向父亲请教是不是能够嫁给法国人时,卢勤斋感叹道:“哎哟,又是法国人了……”;然而,他发现这个法国人是个专家,所以他同意了这门婚事。后来,他的小女儿随当外交官的画家丈夫在中国生活了9年,对中国古董也有了一点了解。卢先生曾通过年轻的女婿在北京买卖过许多古董、字画,但没过多久,女儿和女婿就离婚了,再也没帮手。

  1947年,法国颁布法律,规定外国人不能担任法国公司的经理,而卢勤斋和他的合伙人恰好是中国人。他给小女儿打电话,让她接任自己名下两家公司的经理,因为她是家里唯一线年,卢勤斋移居戛纳休养,红楼古玩店则交给了他的小女儿JANINE。

  1948年,卢勤斋花费100万法郎从上海收藏家谭晶手中购买了一批赝品,这是他职业生涯中罕见的冒失行为。

  1948年7月29日,陆勤斋要从上海寄一笔交易到纽约。国宝很少。当时上海的政治气氛极其紧张,有人举报卢。政府没收了船上的所有物品,后移交给新成立的上海博物馆。有一尊春秋晚期的祭祀雕像,现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卢勤斋“翻船”造成巨大损失。陆勤斋上海、北京分部的所有工作人员纷纷逃走,否则被捕可能会被处决;1948年遭受重大损失后,卢勤斋明白自己不可能回国了。

  新中国成立后,古董出口受到严控,卢氏公司失去了货源,只能靠出售原有库存古董、为客户定制中式家具来维持。

  1950年3月,卢勤斋在纽约发表相关声明:我已经70多岁了,经营中国古董已有半个世纪了……中国新政权查封了我在中国获得的大量文物。上海,包括我的重要收藏,这让我认识到我的古董生意已经没水了,无法持续了……因此,我决定无怨无悔地退出古董交易行业。

  1956年,上海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审理了卢勤斋的合伙人叶树忠。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瑞士等国家的博物馆价值700万元,仅在美国售出的就达300万美元。”这只是售出文物的冰山一角鲁屋公司出品。

  陆勤斋晚年仍想叶落归根,但直到去世也不敢回国。1957年,卢勤斋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享年78岁,最后被安葬在巴黎西部小镇古赫贝沃瓦的妻子娘家的墓地里。

  虽然卢勤斋经常告诉在法国的亲友,他来自中国的一个富裕家庭,但他在中国没有家人。显然这些话都是谎言,毫无疑问他是想掩盖什么。然而,卢勤斋每年偷偷地给村里的亲戚寄2000美元。卢家兜的家人至今还保存着一张汇款单。时间显示是1956年,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一年;直到30年后的1986年,银行整理档案,联系到卢家兜的人,才发现了很多钱。。由此看来,在国内赚了大钱的卢勤斋依然念念不忘家乡。

  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卢勤斋也像他的老老板张静江一样捐钱支持孙先生的事业。此外,有一段时间,他每天在红房子里为中国留学生赞助免费午餐。抗战时期,他也为国家慷慨解囊,被称为当时的爱国华侨领袖,但这一切永远洗刷不了他作为文物走私犯所犯下的罪行。

  卢勤斋凭借前老板张静江在国民政府的影响力,罔顾法律,将文物偷运出境四十多年。他卖了多少文物,他大概都记不清了。据中国古玩界人士介绍,民国时期流失海外的中国古玩,约有一半是通过卢勤斋之手出售的。

  在法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的博物馆和收藏家中,到处都有他出售的文物,其中很多都是镇馆之宝。例如:昭陵二君、睢阳五老图、北齐石刻、唐三才骆驼……

  如今的拍卖市场上,经常能够正常的看到带有C.T.LOO字样的文物,价格也会更高。不知道这是否代表了卢勤斋文物鉴赏的诚信和品位,或者说他最优秀的文物销售历史。直接证据。

  临终前,卢勤斋还在最后的笔下为自己辩护:“我确实感到非常屈辱,因为我是这些国宝失传的来源之一。但我唯一可以完全放心的是:没有这些文物并不是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与其他买家竞拍而获得的,……”。

  卢勤斋曾说过:“和其他热爱艺术的人一样,我一直怀着放眼世界的心态从事文物交易。同时,我坚信艺术品是没有国界的,它们走遍世界各地。”像无声的大使一样,让世界了解、欣赏。同时,因为中国的动乱,已经流失的文物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卢勤斋走私文物客观上让当时的国际社会更多地看到了中国文物,引发了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文物的研究热潮,也让国际社会更了解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清楚地。这不是卢勤斋的初衷和目的,他是一个不折不扣、唯利是图的文物大贩。

  文物是我们中华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它们不仅仅具备历史价值,而且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反映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卢勤斋靠出售祖传文物发家致富,却给中国文化、考古、文物鉴定等方面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巴黎红楼至今仍矗立在市中心。这座独特的中式建筑,承载着卢勤斋的人生故事,见证着文物流失海外的不堪回首的历史;跟着时间的推移,红房子建筑本身已成为古董,其一、二、五层和部分地下室已被巴黎市政府列为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