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厢活化石新传奇 鼓楼打造品牌古玩集聚地

  2024-09-11 ob体育官网下载-玉器

商品介绍

  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作为三宝之首,鼓楼对于天津有着特别的意义。建于明弘治年间的鼓楼,位于旧时天津城中心,几乎与天津老城同时诞生,以它为中心、方圆数里的地方被称为老城厢,是天津经济、文化、政治的中心。天津建卫600年,老城厢走过600年,这一区域,是整个城市繁荣与兴盛的地标。

  600年,老城厢经历风风雨雨,如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今天,鼓楼商业街慢慢的变成了津城新的旅游景点,吸引着八方的来客;今天,老城厢经过大规模的改造工程,慢慢的变成了一个集大型商场、高级居住区、金融商务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聚敛着津城的人气。600年,老城厢不仅展现着辉煌的历史,更演绎着精彩的现在。

  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老城厢作为天津的摇篮,蕴藏着浓郁的民俗民风和文化艺术精华,堪称天津城“活化石”。从1404年天津建卫伊始,历经600多年风云变幻的老城厢,已经焕发出新的生机。既有保留下来的文化历史建筑,更有作为时代见证的摩天大楼、商贸商铺。这片领域,在老天津人看来,无疑是历史变迁的见证。张贵芳,从他的祖辈算起,在天津建卫时,他的家族就在这里生根发芽,历经600年,而他自己也在老城厢居住了几十年,对这里的一切再熟悉不过。

  “天津刚刚建卫时,我的先辈就在老城厢居住了,到我们搬家时已经将近600年了。”采访刚一开始,张先生就说出让记者惊讶的话语。张贵芳和记者说,他的祖先当初就居住在现在的东南角地区,距离远东百货北侧不远处,直到他爷爷的那一代,他的家庭也一直居住在那里,从未离开。

  据了解,明永乐二年(1404年),天津设卫筑城。老天津卫城的平面是东西宽、南北窄,呈矩形,因此俗称算盘城或老城厢。此后,富豪商贾陆续云集老城厢,使天津迅速成为中国北方的经济重镇。老城厢是天津旧城所在地,该地区以鼓楼及鼓楼商业街为中心,今东马路、西马路、南马路、北马路即为城墙旧址。“我爷爷住在老城厢的辛家胡同,父母结婚时居住在小大院。”作为600年老城厢人的后代,说这话时,张先生充满了自豪。他和记者说,其实“老城厢”的说法是近几年才有的,以前人们提到这片历史悠远长久的土地,都是用“老城里”。“以前,我们自我介绍时,都说是老城里的人,而且一些卖东西的摊贩,也习惯在食品名称前加上老城里三个字。”

  张贵芳生于1951年,伴随新中国一起成长,他出生的时候,父母已经搬到了贡院东胡同,当时居住在那里的第39号,兄弟姐妹一共6人,全家8口人就在一间10平方米的房屋内居住。“我小时候胡同还是土道,在中间挖个沟,用来排水。”至今谈到下雨时的情景,张贵芳的语气中还有着不少无奈,“那时由于院子的地势很低,每到下雨时,院子里都会积水,水深甚至能到小腿,邻里间就一家指派一个人,组队淘水。”

  据了解,老城厢几代人同居一室的比比皆是,老房更是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正如有关有经验的人指出的那样,老城厢具有“吃水难”的特点,这点得到张贵芳的印证。在居民家中引入自来水前,很多人都是使用公用自来水管,赶上用水量高峰,家家户户都得排队,人多了,水流也慢慢变得小,特别是做饭时间,需要淘米洗菜,难免带来不便。

  虽然那时的老城厢生活艰苦,环境较差,但孩提时的生活,还是给张贵芳留下了难忘的记忆。“那时城里的孩子喜欢到城外的‘三不管’地区听说书、看摔跤,这就是我们的业余生活。那时胡同周边可不像现在高楼林立,上世纪50年代那会儿,周围到处是小贩和小门脸。”张贵芳说,那会儿周围除了挑挑子、挎篮子的小贩,道路上还分布着不少店铺,安德昌糕点铺、同兴德茶叶铺、同声照相馆……那些吆喝声就是童年的记忆。到了上世纪60年代,虽然周边的环境没什么大的变化,但张贵芳居住的胡同开始铺设柏油马路,还安装了下水管道,排污的问题有了很大的改善。不过,胡同内挨家挨户紧密相连的情况却依旧没有改变。

  “那时条件挺苦的,不过邻里间感情特别好,我们居住的胡同几乎从未发生过摩擦,大家像一家人一样,到了夏天乘凉的时候,大家都坐在胡同里,孩子们就一块玩。”

  上世纪70年代后期,让张贵芳难忘的就是自来水管进入家庭。“用水方便多了,水流也大了,再也用不着排着长队等很久了。”张贵芳说。1979年张贵芳结婚后,就搬到了文庙对面的权家大门胡同居住,唯一不变的就是老城里的生活。“我和妻子的新房也是10平方米,孩子1981年出生。”张贵芳和记者说,那时老城厢外不远处建起了华夏酒楼和百惠饭店,由于楼层很高,所以很凉快,每到夏天就带孩子到那里乘凉。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张贵芳明显感觉到,老城厢胡同里的居民少了起来。“生活条件好了,大家都去买高楼了。”而到了90年代中期,张贵芳也迎来了拆迁的日子,告别了老城厢,一家人购买了150平方米的大房子。

  记者了解到,在1994年危改前,在老城厢1.5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约有105万平方米建筑物,其中三类以上危陋平房占90%以上。随后,南开区先后拓宽了北马路、南马路,打通了城厢东路、城厢中路,完成了新安购物广场、新安花园、儒园、鼓楼商业街等项目的建设,新建了一批大的公建设施,这些项目的实施,拆除危陋房屋30多万平方米,使1万多户、4万多居民受益。不过,直到2003年6月1日以前,老城厢还有100多公顷、近70万平方米的地上建筑物尚未改造。老城厢仍居住着28800户、7.88万非流动人口,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86平方米,其中60%的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低于4平方米。

  从2003年老城厢改造工程开始,截至当年10月份,老城厢危陋平房拆迁工程已经全面完成,且拆迁范围有了扩展。而老城厢于2003年拆迁改造后,于2004年年底开始重建,还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新建卫计划。现在的老城厢,酒吧街、大型商场、高级居住区融为一体,绿化、古迹也与旁边的环境配合得恰到好处,金融商务、酒店公寓、生态居住区持续不断的发展。天津力图把这片古老的地区扮靓成一座集居住、文化、商业、商务、休闲、娱乐、旅游和生态景观为一体的规模庞大、气势恢宏的城市综合体。“现在,我经常会到老城厢附近,看看我曾经的家,回忆回忆以前的时光。”对于张贵芳而言,享受着美好的生活,看着老城厢的建设,回忆东南角的时光,更是别有的一番心境。很多人或许都在心中祝福着:作为老城厢人的张先生晚年幸福,老城厢则再创辉煌。

  鼓楼建于明弘治年间,位于旧时天津城中心,几乎和天津老城同时诞生。以鼓楼为中心,方圆数里的地方在当时被称为老城厢,是天津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

  在历史长河中,鼓楼和旁边的环境的建设发展印证着老城厢不断的发展变迁。经历了建设、拆除、重建、再拆除,到2000年再重建,鼓楼再次焕发新的生机。不仅如此,鼓楼商业街也从应运而生到生机勃勃,成为新时期津门新景,而它的改造工程也正在顺利开展中,作为鼓楼商业区改造的开发单位,对于鼓楼以及老城厢的历史,天津龙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吕永和有着深入的了解,在他的娓娓道来中,也为我们揭开了鼓楼数百年的神秘面纱。

  据记载,天津建卫后不久,于明弘治年间在城中心建鼓楼。楼高三层,砖城木楼,楼基是砖砌的方形城墩台,四面设拱形穿心门洞,分别与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相对应。上层楼内悬大钟一口,约两吨,铁铸,为唐宋制式。大钟初用以报时,以司晨昏,启毕城门,早晚共敲钟108响。1900年时,八国联军侵入天津,第二年,天津城墙就被拆除了,鼓楼也随之萧条了。

  到了1921年,鼓楼得以重建,重建的鼓楼,用旧城四门楼之名,由天津书法家华世奎重书,在鼓楼的四个门上,曰镇东、安西、定南、拱北。到了1952年,由于道路问题,鼓楼再次被拆除。

  吕永和和记者说,改革开放后,鼓楼又一次得到重建,工程于2000年11月25日开工,2001年9月28日竣工。“1994年咱们天津开始了危陋房改造,老城厢地区的一些平房拆迁了,鼓楼也在2000年开始重建。”据了解,鼓楼重建前,周围大多是平房云集,群众的居住环境差不说,周围的商贩也杂乱无章,环境谈不上美观。而到了2001年,不仅鼓楼完成重建,鼓楼商业街也展现津门。重建后的鼓楼主体为钢混结构,砖城木楼,须弥基座,四拱门上方恢复汉白玉城门石,仍镌刻镇东、安西、定南、拱北字样。新钟高2000毫米,寓意为2000年制作。钟的材料为响铜,重3吨。钟上铭文由冯骥才、张仲先生撰写,字体为繁体魏碑。“新建的鼓楼位于天津老城厢中心,重建后更加宏伟,而鼓楼及周边的商业街,也成为新的旅游景点。”

  吕永和表示,2001年,本市开始建设鼓楼商业街,以鼓楼为中心,汇集商业亮点、民俗文化,整体为十字形,大约为2至4层,布局分为三部分:北街汇集书画古玩,打造成古玩一条街;东街汇集商贸、购物,打造成优美的欣赏和商贸平台;南街则是以民俗及餐饮为主的东方不夜城。“当时的店铺大约有500到600家,以明清的建筑风格为主。”

  2009年,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鼓楼商业街也迎来新的飞跃,改造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目前,鼓楼商业街内的商户已达到1000家左右,而在改造过程中,东街、南街、北街将各有特色,逐步提升。一座饱含民俗文化、商业商贸等的休闲场所,将以更加美妙的姿态呈现。“鼓楼东街将继续和周围的古文化街、天津新世界百货等加强结合,进一步打造商贸商业一条街。鼓楼北街将打造成古玩字画一条街,以古玩玉器、名人字画鉴赏交流展卖为主要特色,搭建书画艺术家、收藏家、投资商交流交易的空间。”吕永和表示,这里将形成天津最具有影响力的古玩艺术品、津派书画展览、鉴赏、销售为一体的古玩艺术品集聚地。至于鼓楼南街,吕永和说,此处将是特色餐饮汇集的地方,并且引进了北京红岩海鲜大排档,让市民在鼓楼尽情享受民俗和饮食的美妙结合。

  据了解,鼓楼商业街的改造工程预计今年“十一”前完成,在众多津门百姓的心中,这也是献给新中国60年的极佳厚礼。

  新闻摘录:1999年12月24日,《天津日报》以《老城鼓楼重建有望》为题,报道了鼓楼重建事宜。南开区旅游局、市计委、市文化局等有关部门在联合召开的南开区文化旅游基地建设现场会上表示,鼓楼地区改造设计的具体方案招标工作即将开始。

  2001年9月30日,《天津日报》头版又以《天津年年都有大变化》为题报道了鼓楼竣工事宜。重建后的鼓楼雄踞于繁华热闹的老城中心,汉白玉城门石上分别镌刻着“镇东”“定南”“安西”“拱北”等金色大字,最高层悬挂3吨重的仿古大钟,整个建筑造型古朴、气势雄伟。

  背景资料:钟鼓楼是一个城市的标志。历史上的鼓楼曾是天津卫的“三宗宝”之一,民谚有“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天津老鼓楼建于明弘治年间,即1493年,曾先后两次拆建。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天津城市的发展,旧城中的交通量大增,为贯通道路,1952年11月7日,鼓楼被夷为平地。改革开放后,1994年天津开始了危陋房屋大片改造工程,作为危改重点的老城厢地区也因此使鼓楼有了重建的机会。鼓楼重建工程于2000年11月25日开工,2001年9月28日竣工。

  新闻摘录:2003年7月25日,《天津日报》头版以《数字老城厢》为题对老城厢改造中的一些数字进行解读。据了解,2003年6月1日,老城厢正式动迁,整体拆迁近70万平方米,约8万人大动迁,这是天津危改以来又一个拆迁大片。2.88万户居民搬迁,预计装修消费总量2.6亿元,拉动家电、家具消费3亿元。

  背景资料:天津从明永乐二年(1404年)设卫建城,老城厢应运而生,占地2325亩。老城厢地区被认为是最原始、最真实地保留了天津地域特色的地方之一。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见证着天津历史的发展。如今,老城厢地区已成为现代气息和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城区,而那些传统的风貌建筑还将继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