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私下交易套路多一不谨慎即入局

  2024-06-20 古玩字画

商品介绍

  说起古玩交易,当下来说,除了炒作得最为热火的拍卖之外,相信很多收藏家听得最多的就是私下交易了。私下交易这一个模式,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今天,当然是有他的道理所在的,我们今天,就说说古玩界的私下交易。

  我们知道,能玩得起古玩的,都是起码来说,有不错的经济实力,且有一定的文化修养的人,这样子的人,因为古玩而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小圈子,在这个小圈子里面,他们的藏品相互易手,是很正常的现象,毕竟大家都是同个圈子的人,知根知底。公正的说,像这样的圈子,目前还广泛存在于各地,只是,要进入这个圈子不容易,且每一个圈子,都有他特有的文化,基本上,在圈子里,大家知根知底,哪一件是真哪一件是仿,大家心知肚明,所以,相对来说,要完成交易,是最简单的,与其说是看藏品,倒不如说是看人。

  像这样的圈子,行内有句通俗点的就叫行家帮,一来经济实力都比较好,二来有一定的社会身份,三来是具备一定的鉴赏文化知识的。所以说,其实直到今天,这些行家们,都遵循着古老的古玩界的规则,就是低调、私密。这当然是有格外的简单而直接的道理的,第一,他们有一定的社会身份所以很注重隐私;第二,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第三,不想引起任何的关注。

  所以说,我们大家可以看得出来,像这样的行家圈子,基本上他们就是自己玩自己的,双耳不闻窗外事,是一个比较小众的私密圈子,不容易接触得到。那么,当下那些铺天盖地的专门提供私下交易服务的平台,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一类的平台,公开呈现的信息就是,他们拥有强大的买家团体,这些买家对于古董如饥似渴,所以,委托他们出来找藏品。听起来,似乎是很合理的一件事情。之后,就是先看个图片,然后安排买卖双方现场约谈,达成交易。发展到当下,还出现了另一类的模式,就是直接开洽谈会,把买卖双方约过来现场再谈,其实换汤不换药,来来去去,也是这一套思维模式。

  方才我们已分析过了真实存在了千年的私下交易模式,每一个真正有实力的收藏家,都肯定是拥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士,而能够拥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士,肯定是忙得一分钟要当两分钟用的,且不说愿不愿意抛头露面,单单说时间问题,就已经是不可能会参加这一类的洽谈会的。这个我们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国际一流的拍卖行的大拍场合,常常会出现重器被电话委托拍下的场景,为什么?其实无非两个原因,第一,不愿意抛头露面;第二,没时间去现场参加拍卖会。试想,国际一流的拍卖行的大拍场合,且不出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平台搞的一个私下洽谈会,会能有这些人出现吗?所以,那些洽谈会所谓的买家,他们的真实水平,大体可想而知了。

  那为什么要搞这一类的私下交易呢?其实说白了,就为了赚取一些服务费用罢了。这一类服务就是抓住收藏家的一个侥幸心理,抓住的就是人性中都会存在的懒惰本性。

  对于收藏家来说,要出手藏品,当然是越快越好,价格越高越好,拍卖嘛,时间太长,且不一定会成交,私下交易如果买家刚好看中,能马上成交,这不是太好了嘛,这就是侥幸心理了。而拍卖的话,先送藏品过来,签订合同,等待上拍,上拍之后万一流拍还要再跑一趟来取回藏品,这不是很麻烦吗?私下交易多好,成不成,跑一趟就行了,多方便,对吧?这抓住的,就是收藏家的懒惰本性。所以,这一类的忽悠招数其实是不需要怎么变的,因为说白了,这一类服务,赚的是人性的钱。

  私下交易洽谈会之类的这一类服务,其实来来去去套路是一样的。就是布置一个看起来还比较高端的现场(花不了多少钱),请一个团队的买家过来现场(都是演员,现在比较专业的还会请一些外国人,看起来更腻害的样子了有木有?),现场制造几宗洽谈成交的案例(都是戏,全靠演),然后成功吼住收藏家,收取服务费(鉴定费、出关费、拍卖费、展览费、运输费、保险费、手续费等等等等),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达不成交易。其实说白了,无非如此。

  所以说,要出手手里的藏品,一定要擦亮双眼,发挥智慧,看透一些问题的本质,否则,来来去去,都是做一些徒劳无功的工作。

  目前市场上很多的平台在宣传所谓的私下交易洽谈会之类的服务,主要是因为其能满足收藏家的需求。简单总结几点供大家思考,第一:这么有实力的买家,个人时间这么不值钱?甚至一些外国的,还不远万里飞过来?第二:如果是真实买家,会在没看到实物的前提下就如饥似渴地跑过来现场洽谈交易?第三:真实买家,怎会是不懂藏品?自己怎会是没有专家团队?那既然如此,在成交之前,怎么可能会出现任何前期费用呢?第四:动则过百万的藏品交易,大家素昧平生,随便见个面就愿意掏大钱?第五:这种人头涌涌的洽谈会,氛围就跟菜市场差不多,这还有私密、低调所在吗?

  所以说,这一类的私下交易,大部分来说,其实只是一场现场发挥的电影罢了,关键靠道具跟演技,真实成交的,基本上能够说是零。奉劝各位收藏家,还是不要对这样的交易模式,怀有太多的侥幸心理了吧。